昨天,北京市冠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娜(左三)来到东城区和平里社区,为居民讲授法律知识、解答群众咨询。当日,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举行了“法律服务进社区”启动仪式,发动法律服务工作者走进基层,为群众提供贴身的法律服务,引导社区居民合理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本报讯(记者袁京)今后,全市6500余个社区和村庄都有一名律师“驻扎”,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代写、纠纷调解等服务。 “陈律师,留个电话吧。”“您有名片吗?给我一张。”昨天,市司法行政系统启动“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冠腾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娜为东城区和平里街道的200多名居民上了第一堂法律课:遗产继承。显然,老人的财产继承、房产如何分割等问题最受居民关注。不大一会儿,陈律师的一盒名片都被居民领空了。 昨天,京德律师事务所与东城区和平里街道七区社区居委会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今后,他们将定期接受社区群众现场、电话等法律咨询,提供文书代写、法律建议服务,定期举办社区法制宣传讲座,协助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纠纷。针对社区法律问题做法律论证,并出具法律意见书等。按照市司法局要求,全市每个社区、村庄都将有一名律师提供定向的专业化公益性服务。 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无论在社区还是乡村,法律服务的需求量都非常大,但本市80%的律师资源集中在城区,远郊区县律师力量相对缺乏。如果律师能走进社区、村庄,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法律服务。此外,市司法局还将采取市区郊区对口支援方式,引导律师到郊区村庄,确保2600余个社区和3900余个村庄律师服务全覆盖。 “可以肯定,一个社区将有一名固定的律师提供服务。”该负责人说,律所将会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如果居民对定向律师的服务不满意,也可以要求更换。 据了解,除律师外,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也将依托社区、村庄设立服务联络点,免费发放社区(村)法律服务联系卡,为基层群众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法律服务。 在公益法律服务覆盖全市的同时,每个社区、村庄都还会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和法律图书角。按照每100户设置一名人民调解员,每50户设置一名信息员的标准,织起人民调解工作网络,确保村居调解组织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今后全市城市管理实现网格化的同时,法律服务也会与网格“捆绑”,实现“一格一律师”、“一格一法制宣传员”、“一格一人民调解员”。 |